石油是如何形成的?生物遺骸形成是騙局嗎?科學解釋背后原理!
來源:百家號 作者:科普最前沿 更新于:2021年05月27日 11時 閱讀:0
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自從進入工業(yè)時代以來,以石油為動力的機械出現(xiàn),人們對于石油的需求也與日俱增,這使得人們的生產力和生產效率有了質的飛躍,對于石油的需求量與日俱增,但缺少石油卻導致工業(yè)發(fā)展陷入癱瘓的狀態(tài)
1973年、1979年和1990年,在世界范圍內,出現(xiàn)3次較為嚴重的石油危機,石油的價格出現(xiàn)波動,因此產生的經濟危機,間接的導致戰(zhàn)爭出現(xiàn)
離開了石油,現(xiàn)代工業(yè)可謂是寸步難行,因此,石油也被稱為“工業(yè)血液”,然而就是這種滲透到我們衣食住行的現(xiàn)代化產品,最早卻可以追溯到我國的北宋時代
當時的“天才科學家”沈括,在自己的古詩《延州詩》內,留下了一句“化盡素衣冬不老,石油多似洛陽塵”的詩句,這也是迄今為止最早記載到石油的詩句
石油的發(fā)現(xiàn)歷史頗為悠久,但石油是如何產生的?
關于石油的形成理論,在科學界有著較大的爭議,其中,有主流的兩個理論,第1個理論是遠古生物死后形成的石油,第2個理論是石油在巖層演變而成
第1種理論是最早被科學家普遍認同的“生物成油理論”,這項理論認為,1萬年前生物死后,被泥土等物質掩埋到地下,經過高溫高壓作用,逐漸演變成石油
所以,石油也多少有點“尸油”的感覺,可這些理論卻存在著很多的疑點,如果石油是動物的尸體演變而成,那么,地下就不會有這么多的石油
而且遠古時代的動物遍布到地球的各個角落,如果是動物的尸體演變而成,那么,世界范圍內都應該存在有石油才對,而不是某些地區(qū)的石油富集,某些地區(qū)沒有
針對這種現(xiàn)象的解釋,出現(xiàn)了第2種理論,既地殼內含有豐富的碳元素,這種出現(xiàn)在巖層類的碳元素,可以和氫發(fā)生化學反應,轉為碳氫化合物
針對這種現(xiàn)象,科學家研究后,發(fā)現(xiàn)部分油井廢棄后,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待,依然可以產出石油,這就從時間上推翻石油需要億萬年才能形成的說法,可針對這兩種方法,哪種是正確的,科學界也有較大的爭議
了解到這里,很多人都開始好奇,難道我們以前聽到的石油枯竭都是騙局嗎?
我們從小就學習石油屬于不可再生能源,所以,石油始終會有消耗殆盡的時候,所以要節(jié)約使用
如今,石油開采量與日俱增,面對這種情況,卻遲遲沒有出現(xiàn)石油枯竭的情況,而關于石油枯竭的消息也越來越少,其實,這都要得益于勘探技術的發(fā)展了
伴隨著人們對石油的開采,石油地質理論的突破,人們對地下石油資源的認識也更多了,起初,人們是從地下幾十米的地方開采石油,直到今天,人們已經深入到地下數(shù)千米開采
結語:在短期內,我們并不用擔心石油枯竭,但石油退出歷史舞臺,仍然只是時間問題,現(xiàn)在,人們開始尋找成本更低的能源來取代石油,從而減少對環(huán)境的破壞,如果找到這樣的能源,那么石油被取代,僅僅只是時間問題